香港联华证券_杠杆炒股app_股票加杠杆app

炒股票的平台 于历史沉疴中寻生命之光 —— 读陈徒手《人有病天知否》 | 徐景洲

发布日期:2025-02-23 21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51

炒股票的平台 于历史沉疴中寻生命之光 —— 读陈徒手《人有病天知否》 | 徐景洲

起初,我以为手中这本从万圣书园购得的作者签名本《人有病天知否》,记录的是 1949 年前后文坛的琐碎轶事,待拿回家细细翻阅,才发现它聚焦的是 1949 年后的文坛风云,因而注定是一本读来分外沉重的书。它宛如一部解放后文化名流的受难史,每一页都承载着那个特殊时代的沉重与沧桑。

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,在时代的大变局之下,文人的命运往往充满坎坷。而在革命的年代,不仅社会要大变革,灵魂也要来一场脱骨换胎的革命。那些名头最为响亮的大文人们,在这洪流之中,日子难免苦不堪言。

开篇必然是俞平伯。在 20 世纪 50 年代那场小人物发起的红学批判中,他不幸成为新旧文化变革更替祭坛上的首例祭品。想象一下,一位潜心学术的大师,被卷入这样的批判浪潮,其中的苦难不言而喻,在这场风暴里,除了时代的大背景,文人之间的相轻相斗,也在无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让俞平伯的处境雪上加霜。

俞平伯案恰似一部现代版《儒林外史》。当红学批判的浪潮席卷而来,这位醉心考据的学者突然成为新文化祭坛上的牺牲。这场风暴的吊诡之处在于,批斗的矛头并非指向学术谬误,而是将考据学与"资产阶级唯心论"强行嫁接。更令人唏嘘的是,那些在琉璃厂书肆中曾与他品茗论道的同侪,转眼间化为最犀利的批判者,将学术争鸣异化为灵魂绞杀。这种群体性癫狂,恰似柏拉图洞穴寓言中投射在石壁上的扭曲倒影。

展开剩余60%

但知识分子的精神韧性往往超乎想象。俞平伯在牛棚中研读《毛选》的场景,与钱钟书在干校翻译《毛泽东诗词》的往事遥相呼应。这不是苟且偷生的妥协,而是以退为进的智慧:当外在的学术生命被冰封,他们用"无用的学问"构筑起内心的诺亚方舟。这种超脱不是消极避世,恰似魏晋名士在乱世中守护的"越名教而任自然",在精神层面完成对现实的超越。

不过,俞平伯毕竟是大师,虽在小的争斗中饱受煎熬,但面对大风浪,他仍坚守自我。真正令人扼腕叹息的是,他的学术生命因此陷入困顿,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巨大损失。一位本可以在学术领域继续发光发热,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的大师,却因时代的动荡而无法尽情施展才华。

好在,文末引用周有光夫人张允和的话,如同一道慰安的彩虹,给这段沉重的历史添了一抹温暖。“俞先生带给大家更多的还是超脱、快乐和真挚,因为他是中国一位独特的好老头!” 这句话,让我们看到俞平伯在苦难中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,他的超脱与真挚,在黑暗的岁月里熠熠生辉。

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,生逢那个特殊的时代,文人们所经历的苦难,从另一个角度看,反而成就了更精彩的大生命。他们在困境中坚守,在苦难中成长,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普通人可以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。当我们在生活中感到无力,觉得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,不妨学学俞平伯,做个 “好老头”,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乐观,坚守自己的本真,在有限的人生里,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。 也许,这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,让我们在回望过去的同时,找到前行的力量。

张允和笔下的俞平伯形象,为这段灰暗历史投下一抹暖色。那个在批斗会后仍能笑谈昆曲腔调的老者,那个在书斋里坚持用毛笔批注的文人,用生命演绎着中国士大夫"和光同尘"的古老智慧。这种超然物外的生存美学,让人想起苏东坡在黄州"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"的豁达,将苦难淬炼成生命的诗意。

当我们翻阅这些泛黄的往事时,或许该放下简单的道德评判。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幕布,每个时代都有其必然的逻辑轨迹。知识分子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对抗潮流的悲壮,而在于如何在激流中保持精神的完整。正如顾准在黑暗年代坚持书写"希腊城邦史",这些困顿中的灵魂始终保持着对真理的忠诚。这种精神遗产提醒我们:当个体无力改变时代走向时,至少可以像俞平伯那样,在逼仄的生存缝隙里,活成一道不灭的人文星光。

蓦然回首,那一段历史,只是大时代行进中的一段曲折历程,往大处看,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共和国历经沧桑,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进步,而广大人民群众则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与幸福炒股票的平台,与之相比,个人的不幸反而微不足道了。

发布于:北京市




Powered by 香港联华证券_杠杆炒股app_股票加杠杆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